🪙6. 代币

本章节所列模型为当前版本。有关初始分配详细参数、计算公式、锁仓计划、释放速度曲线、加速档位配置及灵感算力计算公式等细节,将于 TGE 前通过官方白皮书及社区公告同步发布。

在 Ultiland,我们并不将 Tokenomics 简单视为分发机制或增长工具,而是将其视为平台最底层的行为共识操作系统。它不仅为价值分配设定了轨道,也为市场行为建立了响应反馈,更为整个平台引入了自主调节的链上「经济气候系统」。

Ultiland 的经济体系由两个高度协同的核心通证组成:

  • ARTX:平台唯一主权资产,具备治理权、支付权、价值锚定力与市场流通属性。

  • miniARTX:平台内部的行为映射凭证(Escrowed Token),可释放为 ARTX,是激励发放、产出计量与参与衡量的主逻辑通道。

两者共同构成一个由“行为供给”驱动、“市场释放”承接的“梵高+中本聪”双轮飞轮体系,明确区分激励分配权与价值确认权,打通了从「创作行为」到「价值流通」的系统路径。

在当前众多 Web3 项目仍然停留于“产即卖、挖即抛”的线性分发逻辑时,Ultiland 已率先完成了对代币经济结构的范式重塑。其核心创新不在于分配比例的细化,而在于 从系统底层引入“行为与价值分离”的结构性设计,并借由 escrowed token 与释放机制的组合,建立起一种 具备可调节性、供需反馈性、市场约束性与经济伦理性 的共识路径。

这一设计突破了传统通证经济模型的三大结构性瓶颈:

  1. 产出即流通、释放不可控 → Ultiland 通过 miniARTX 的锁定释放机制实现“慢释放、可加速”,将价值解锁与行为意愿强绑定;

  2. 激励行为不可量化、用户贡献无法计量 → 通过灵感算力系统将创作、交易、邀请等一切参与行为量化为动力源;

  3. 系统无法自我感知冷热状态,通胀不可控 → 通过 VMSAP 数据驱动模型,每周调整产出上限,具备类似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。

更重要的是,Ultiland 并未将代币模型的任务止步于“好用”或“能分配”,而是通过将释放路径与流动性池绑定、将加速释放行为转化为回购+锁仓机制,使释放行为本身即成为币价支撑行为。这种结构将系统用户的“变现意愿”转化为平台的“价格基础”,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价值内源化与流动性正向建构。

我们并不追求去创造“又一个金融模型”,而是希望 Ultiland 的代币系统能够成为一个将创意行为转化为金融能量、将共识表达转化为市场结构的真实桥梁。这是对 Tokenomics 的再定义,是一套能在创作性经济体中自然运行、并最终导向价值确权的操作系统原型。Ultiland 的代币模型,既是机制,更是方法论;既是工具,也是一种新时代数字文明的货币哲学实验。

6.1 ARTX:主权通证与市场锚定基石

ARTX 的总量被永久限定为 2.8 亿枚,其中:

  • 初始分配:1.2 亿枚,用于早期激励、治理储备、平台运营、战略资源绑定等

  • 后续产出:1.6 亿枚,全部通过 miniARTX 释放路径实现

这一定义清晰地确立了 ARTX 的唯一产出来源:miniARTX 释放结果,确保主通证的产能完全受制于行为参与与释放机制,无需挖矿、无新增直接产出入口。

ARTX 是 Ultiland 的价值锚点,不参与内部挖矿逻辑,而以释放结果的方式进入市场,自始至终保有稀缺性、治理性与价格主权。

6.2 miniARTX:平台行为凭证与激励容器

miniARTX 是所有激励行为的接收通证,它无法直接流通、无法参与治理、无法交易,只能按释放机制逐步转化为 ARTX。

miniARTX 是行为的经济影子。所有贡献(质押、创作、交易、邀请、传播)都将被统一转译为 miniARTX 的产出,而其释放过程又与时间、资金、流动性绑定等要素紧密挂钩,形成平台「激励—释放—价值」的三段式逻辑。

与其说 miniARTX 是 ARTX 的前身,不如说它是 价值的种子形态。如果说 ARTX 是流通中的主权货币,那 miniARTX 更像是一种仅对“真实参与者”开放的铸币权,它记录的不是价格,而是动机;不是市场行为的结果,而是平台共识的起点。

在 Ultiland,ARTX 可以通过释放获得,也可以在市场中流转、配置、交易;但 miniARTX 只能通过创作、质押、激励机制与真实交互行为才能产出,无法购买、无法直接转移,更无法批量投机。它不是为了被消费,而是为了被证明。

这种设计,令 miniARTX 成为一种结构性稀缺资源,甚至在系统内部具有超越 ARTX 的元价值地位。它既是未来价值的前置凭证,也是创作者在链上留痕的确权工具。在真正理解 Ultiland 的用户眼中,miniARTX 并非“尚未释放的代币”,而是平台赋予灵感与行动最初的官方承认。这种“先被识别,而后被流通”的机制,正是 Ultiland 对创作经济尊严的制度化回应。

miniARTX 的“先验赋权”,具有着超越 ARTX 的独特价值张力和精神地位,ARTX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到,而miniARTX 则不然。

6.3 miniARTX 的产出结构

miniARTX 总产出总量为 1.6 亿枚,划分为两个独立产出源:

  1. 质押池 用户可通过质押 ARTX、平台授权资产或 ARToken 来获取产出权。质押池设计为无上限分发型,通过“等额本息”+“锁仓周期”方式构成基础算力,根据系统权重参与每日产出总量分配。

  2. 行为挖矿池(Action Mining) 用户通过 ARToken 的净买入、发行行为、创作交互、完成任务与社交传播获取「灵感算力」,该算力每日按系统 VMSAP 模型计算平台产能上限后进行全网分配。初始产能为 60,000 枚/日,每周减产 2%,下限为 30,000 枚/日。

产出结构旨在构建一种“用户结构优先”模型:长期质押者提供稳定支撑,行为用户激发平台增长动能,两个池各自独立但协同交织,形成正向流动的参与结构。

6.4 释放机制:解锁即价值的经济通路

miniARTX 的全部价值兑现路径为释放为 ARTX,其默认释放周期为 200 天线性释放,每日解锁 1/200。

为满足部分用户对资金效率的需求,平台设有加速释放机制:

  • 用户可支付费用购买释放加速凭证;

  • 系统将自动将 40% 用于回购并销毁 ARTX,60% 与等值 ARTX 配对构建 ARTX/USDT LP 并锁仓;

  • 解锁周期可缩短至 100 天;

  • 加速释放操作为一次性释放行为,按总待释放额度执行,不设份额级分解;

  • 系统将记录其 LP 地址并进行实时监测锁仓状态,以确保释放约束的持续有效。

此机制实现了释放行为与市场支撑行为的高度绑定,使用户在追求变现速度时,必须为市场价格与深度做出反哺贡献。

6.5 miniARTX 转移机制与内循环封闭系统

所有 miniARTX 交易或转账将触发内置「激励回流机制」:

  • 收取 30% 的链上手续费

10% 用于 ARTX 的回购与销毁

20% 回流至平台生态金库,作为未来任务激励、治理预算等储备

这一机制的目的不是抑制交易,而是强化释放机制作为唯一价值出口的路径。通过该设计,miniARTX 形成了一个封闭稳定的内部循环系统:

产出 → 持有 → 释放 → 加速 → 市场支撑 → 回购销毁 → 稀缺积累

6.6 VMSAP 模型:行为映射与系统供需自调节

Ultiland 引入以 VMSAP(Volume, Market, Stake, Activity, Price) 为核心的链上经济调节系统,对 miniARTX 的每日产出上限进行动态调节。

模型通过以下五大指标的 21 天滑动平均值进行权重归一后计算:

  • V:交易活跃度(链上成交量)

  • M:市场情绪指数(CMC100 等)

  • S:质押率(锁仓/流通比例)

  • A:活跃地址数(交互钱包)

  • P:价格波动率(负向指标)

计算得出的 DEI(Dynamic Emission Index) 控制每日平台总产出上限,映射为:

  • DEI = 1 → 全额产出

  • DEI = 0 → 降至 50% 产出,剩余部分销毁

  • 中间区间线性插值

此机制确保平台不是“只增不减”的产出机器,而是具备供需调节能力的链上经济体:当平台活跃、参与行为显著上升,系统自然增发产能以满足增长;当参与热度下降,系统自减排量并配合销毁策略降低通胀风险。

6.7 双轮驱动:构建从创意到币价的闭环结构

梵高的星空与中本聪的智慧,是Ultiland经济模型的精神驱动内核。

Ultiland 的代币系统形成一个由行为驱动、算力计量、产出导向、释放控制、流动绑定、市场反馈六环串联的经济飞轮:

行为 → miniARTX → 释放 → ARTX → 加速 → 回购销毁/LP注入 → 价格支撑

其中:

  • miniARTX 构成内循环:承载产出、激励与流通约束,内部税收机制使其具备自清能力;

  • ARTX 构成外循环:承担治理、流通、支付与市场锚定功能,是所有释放行为的价值出口;

  • 加速释放空间、代币发行费用、交易手续费、miniARTX 转账税 全部回流 ARTX 系统,统一用于回购销毁或锁仓注入 LP,持续构建市值支撑力与流动性深度,让平台业务赋能于代币发展;

  • 系统最终目标是让创作者、投资者、传播者三大角色形成价值协作博弈关系,各自为系统产出提供“输入”,也各自因参与路径收获“输出”。

6.8 多角色参与模型:价值共建的协同博弈机制

Ultiland 的经济系统并非单线条产出机制,而是构建了一个涵盖三种经济角色的多边合作/对抗网络:

  • 创作者:通过创作、发行、升级,获得平台基础激励,构成灵感输入端

  • 投资者:通过质押、加速、参与二级市场构建 LP,为系统释放路径提供流动性支撑

  • 传播者:通过任务系统、邀请、跟单行为引导外部增量流量,实现系统用户扩散与激励转化

三者角色行为在代币结构中具备映射性,并通过奖励权重、锁仓机制与动态权力匹配,形成跨行为协同与博弈关系,防止任一角色短期收益凌驾系统健康。

小结与前瞻

Ultiland 的经济模型不仅解决了激励分配问题,更通过链上行为映射、动态调节算法、结构化释放机制与封闭式内循环构建了一套真正自洽、可持续、抗风险的链上价值操作系统。

这不仅是一个 Tokenomics,更是一种围绕“创意即产能、释放即定价、行为即共识”的 Web3 价值生成范式。

Ultiland 的代币经济哲学,并非局限于某一类资产或特定周期的激励设计,而是一种具有跨周期自适应性、跨场景可迁移性、跨文化包容性的代币机制原型。在设计哲学上,它同时吸收了宏观货币理论中的动态调控逻辑(VMSAP 指数建模)、博弈论中的角色权力分离原则(创作/交易/传播三元协作)、以及艺术市场学中“情绪溢价不可预判但可制度引导”的理念。

这种机制不是靠通缩“赌涨”,而是通过三重路径构建理论上的上涨基础力量:

  1. 释放即锁仓,行为即产能:所有释放都是基于锁仓或流动性绑定,所有产能都需要参与证明。这种结构天然减少了即时流通压力,同时赋予涨势以真实的结构性缺口。

  2. miniARTX 的制度稀缺性:作为非交易型、不可购买、仅靠平台认可机制产出的通证,miniARTX 几乎构成了一种“非供给性资产”,其每一份释放都代表过去行为的价值得到定价,而非市场随意定价。

  3. 市场支撑与流动性同步增长:通过加速释放等机制将用户释放意愿转化为系统回购和 LP 锁仓操作,释放意愿越强,市场基础越稳,从而形成反向联动的价格增强机制。

更关键的是,Ultiland 的这套机制在 现实资产上链(RWA)场景中表现出极高适配性:传统艺术、文创资产、IP 权益在面临去中心化发行时,往往价值认定不稳定、交易动能不足、价格发现路径断裂。而 Ultiland 的“渐进释放 + 参与认证 + 流动绑定”机制,正好提供了一条艺术性价值从创作到金融化的可调性路径。

在这其中,miniARTX 不只是通证,更是一种「链上灵感权证」;ARTX 不只是市场货币,更是「共识表达的衡量计量单位」。

它既保留了人文创作的不确定性,又用结构化逻辑为其注入秩序;既承认灵感之不可预测性,又以释放与算力回路将其转化为可供流通的金融资产。

从这个意义上说,Ultiland 的经济模型不仅是一个激励架构,更是一个兼容人性波动、技术规则与文化价值的 Web3 新型市场操作系统。

它的最终使命不是让每一枚代币上涨,而是让每一份真实的创作被诚实定价;不是让资本无门槛获利,而是让参与变得值得,灵感可以确权,价值最终归于共识。

Last updated